
1951年9月,王树声大将率领中央人民政府访问团,重返鄂豫皖革命根据地。听到消息后,当地的老区人民纷纷前来迎接,街道两旁人山人海,场面热烈非凡,欢呼声和掌声此起彼伏。王树声见到乡亲们如此热情,脸上洋溢着微笑,挥手致意。时不时,他停下脚步,和乡亲们聊起了他们的生活现状,关切之情溢于言表。
此次回访,王树声不仅是来探望老区人民,慰问革命根据地的群众,他还带着一个特殊的任务,那就是找出20年前埋藏的“列宁号”飞机。这个消息一传开,老区人民纷纷回家拿起铁锹、锄头等工具,带着满腔热情赶往山上帮忙挖掘。不到半天功夫,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埋藏已久的飞机各个部件相继被挖了出来,再次见了天日。
展开剩余85%幸运的是,虽然飞机的部件上布满了锈迹,部分也有些损坏,但整体状况比预想中的要好得多,令王树声感到惊讶和欣慰。看到这些飞机构件,王树声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感慨,眼眶渐渐湿润。大家也都泪光盈盈,回想起20年前那架飞机的主人……
回到1930年3月6日下午,那时河南罗山县陈家河的天空依旧被浓雾笼罩,能见度极低。两名赤卫队员正在河滩上巡逻,陈家河位于鄂豫皖根据地与国民党控制区的交界,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。突然,天上传来了一阵飞机的轰鸣声,两人立刻警觉,误以为敌机来了,迅速藏入附近的树林中。
其中一名队员立即跑去通知赤卫队长陈国清,另一名则继续盯着飞机。只见一架美式飞机艰难地降落在河滩上,歪歪斜斜地停在了地面上。负责监视的队员感到十分困惑,赶紧起身向飞机跑去。飞机舱门一开,飞行员急忙看到有人举枪对准自己,吓得连忙喊道:“老乡,别开枪,我马上下来!”
赤卫队员警惕地回应:“你先把枪扔掉,否则我就开枪!”飞行员赶紧答应,并迅速扔掉了手枪。很快,陈国清带着队员赶到,将飞机四周包围。飞行员被带到赤卫队审讯室,但他并不配合,时而说自己是迷失了方向,时而说自己是因雾霾天气才迫降。陈国清不相信他的话,决定将他带到红军指挥部交给上级处理。
一进入指挥部,刚好一位面容清瘦、穿着军装的男子走上前来,主动与飞行员握手:“你好,我是徐向前。”飞行员惊讶地回应:“长官好,我是龙文光。”徐向前微笑着说:“我们这里不叫长官,大家都叫同志。”接着,两人坐下聊了起来。
龙文光是四川人,原姓彭,后来随姨父龙作霖改姓。他家境不错,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对孙中山的新文化革命思想十分崇拜。1924年,他南下报考了黄埔军校,成为第3期学员,并在随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战斗。毕业后,龙文光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航空处,后又被送往苏联学习航空技术。
回国后,龙文光成为了国民空军的飞行员,经常执行任务。这次,他奉命驾驶飞机从汉口前往开封,却在返航时遇到大雾天气,迷失了方向,只能迫降在陈家河。徐向前听了他的经历后,耐心劝导他了解红军的政策和未来发展,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红军。龙文光看到徐向前这样平易近人,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,最终决定加入红军。
几天后,龙文光正式加入红军,被安排在红一军指挥部担任参谋,并开始了解红军的工作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龙文光提议修复飞机,以防敌人发现。“列宁号”的修复工作迅速展开,龙文光联系了外界,购买了几千升机油,并成功将其带回。
经过修复,“列宁号”重现天日,机身涂上了红色五角星和“列宁”字样,成为了红军的象征。1931年5月,鄂豫皖特区工农政府成立航空局,龙文光被任命为局长,并领导队员修建了一个临时飞机场。8月,航空局举行了正式的授名和试飞仪式,“列宁号”成功起飞,成为了红军的第一架飞机。
在随后的侦察任务中,“列宁号”飞越敌占区,投下传单,给敌人带来很大震动。国民党军队发现飞机上的红色标记后,吓得纷纷躲藏,传言很快传遍了整个敌军,连蒋介石都为此感到震惊,立刻派人调查。
然而,红军的“列宁号”也引发了敌人的反攻,蒋介石发布重赏通缉令,誓要捉拿龙文光。1931年,红军在黄安县攻坚战中,龙文光的“列宁号”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功投弹轰炸了敌军指挥部,助力红军攻占了黄安县。
为了躲避敌人的围剿,红军暂时决定将“列宁号”埋藏。龙文光带领队员将飞机拆解,细心地将各部分构件埋藏在回龙寺附近。当时,敌军的追击非常紧迫,大家被迫分散撤退,最终龙文光失散,与部队失联,潜伏在汉口。
然而,敌人最终还是通过告密捕获了龙文光,并将他关押在武汉。1933年,龙文光被国民党执行死刑,年仅34岁。他临终时写下诗篇:“千秋风雨世间飘,生死一世付鸿毛,吾为自由空中飞,不算英雄亦自豪。”
龙文光的壮烈牺牲令中共深感痛惜,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。20年后,王树声大将重返大别山,在老区人民的帮助下,成功找回并挖掘出“列宁号”的部件,将其运回北京。现在,博物馆内陈列着按1:1比例复刻的“列宁号”,供后人瞻仰纪念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