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俗话说得好: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。”这句话表面上看似提醒我们,努力与天命是成功的关键,似乎是告诫我们:有时即使做了详细的计划,若遭遇无法预料的变故,也未必能成功。但换个角度想,如果没有精心策划,成功又从何谈起呢?这句话也在提醒我们:没有良好的计划,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不过,若计划者的主意本身就不合逻辑,那等待我们的就很可能不是成功,而是自毁前程的悲惨结局。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如此“馊主意”,每个主意都充满了自毁式的愚蠢和短视。
那么,这些“馊主意”到底是什么呢?为什么它们能被后人如此嘲笑与唾弃?其实,这些馊主意之所以恶名昭彰,正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就注定不会有好结果,根本不可能成功。
展开剩余82%第一个馊主意来自智伯瑶,他的“水淹晋阳”计划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败之举。战国初期,晋国被三个家族瓜分,其中有一个家族是智氏家族,由智伯瑶领衔。智伯瑶一直不甘心赵氏家族的存在,决心除掉他们。经过一番军事行动,智伯瑶最终攻到了赵氏的主力所在——晋阳城。然而,他攻城无果,气急败坏之下,提出了一个荒唐的计划:决堤放水,淹没晋阳城。结果,虽然水淹了晋阳,但智伯瑶并未得到想要的胜利,反而被自己的盟友背叛,最终酿成悲剧。智伯瑶的“聪明”计划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甚至连自己的家族也因此覆灭。
第二个馊主意发生在战国末期,赵国名将李牧被赵王误杀。李牧在赵国的防御战中立下赫赫战功,如果没有他,赵国很可能会很快被灭。然而,赵王因听信小人郭开的谗言,将李牧赐死。李牧一死,赵国瞬间变得虚弱无力,很快便被秦国吞并。赵王的短视和猜疑,导致了国家的灭亡,真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馊主意。
第三个馊主意发生在秦朝。李斯,作为秦始皇的丞相,居然与赵高勾结,篡改了始皇帝的遗诏,导致公子扶苏和蒙恬被赐死,胡亥被立为帝。李斯的篡改遗诏的行为原本是为了保全自己,但结果却是害了自己、害了整个秦朝。不久后,赵高通过陷害李斯将他杀害,而秦朝也因此走向了灭亡。
第四个馊主意是在赤壁战役期间,曹操提出的“铁索连舟”计划。为了应对水上作战,曹操决定将战船通过铁索连在一起,以便骑兵上船。然而,周瑜和诸葛亮看到这一计划后,果断决定使用火攻,最终曹操的大军被一把火烧得几乎全军覆没。曹操的“聪明”创意成为了他的噩梦,导致了巨大的失败。
接下来,我们来看第五个馊主意——宋文帝在刘宋时期杀害了前朝功臣檀道济。檀道济的战功显赫,宋文帝本应善待他,但最终因猜忌将其处死。檀道济死前怒斥宋文帝为“逆子”,指出这一行为将导致国家灭亡。果然,宋朝政权因缺乏能臣支持而逐渐走向衰亡,宋文帝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沉重代价。
第六个馊主意是北周皇帝高玮杀害功臣斛律光。斛律光是北周的重要功臣,他的死为北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。高玮不听忠臣的劝告,任由奸臣之言左右,导致斛律光被诬告并杀害,最终北周也在内乱中瓦解。
第七个馊主意出现在唐朝。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期,因高仙芝丢弃部分物资而决定斩杀他。高仙芝的决定是为了保住队伍的安全,而唐玄宗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贸然下令杀害他,导致了军心的动摇,战局更加不利。
第八个馊主意出现在明朝初年,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入侵时,听信权臣王振的建议,亲自带兵出征。最终,因军队在土木堡停滞不前,瓦剌趁机截断水源,明军全军覆没,英宗被俘。王振的“御驾亲征”决策成为了一个灾难性的错误,差点导致大明朝的灭亡。
最后,明朝末年的“放虎归山”是历史上最荒唐的馊主意之一。当时,边关名将李成梁俘获了努尔哈赤,但却放走了他,结果努尔哈赤重振旗鼓,最终建立了清朝,颠覆了明朝。李成梁的错误决策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。
总结来说,这些历史上的“馊主意”都是因一时的愚蠢和自信过度所造成的灾难性错误。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,聪明的计划是成功的基石,而糟糕的决定往往会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