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刘邓大军是中国历史上一支非常著名的部队,他们在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刘邓大军的核心人物是邓小平和刘伯承,但一个如此强大的军队,当然不仅仅依靠两个人的力量。刘邓大军中还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将军,被誉为“三陈”,他们分别是陈锡联、陈再道和陈赓。邓小平在晚年曾感叹:“陈赓早逝,实在让人痛惜,但让我最心疼的还是陈再道将军。当年裁军时,他牺牲得最多。”
邓小平与这“三陈”之间,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,尤其是与陈锡联的关系非常密切。陈锡联曾被誉为“小钢炮”,因为他年轻时常在艰难的战斗中冲锋在前,展现出非凡的勇气。例如,在1930年与郭汝栋交战时,陈锡联仅仅参军不到半年,就勇敢地走在最前线,最终营长为他点名表扬,说他像个“小钢炮”。从此,这个外号便传开了。
展开剩余80%抗日战争爆发后,陈锡联成为了邓小平的部下,担任769团团长。在神头岭一战中,769团成功袭击了敌人的补给线,为前线部队创造了进攻机会。尽管这次行动非常成功,陈锡联却并不满足,觉得这次战斗没有直接与敌人主力交战,只是“啃了骨头”。邓小平笑着回应说:“下次让你吃肉,但啃骨头的劲头不能丢!”
之后,邓小平给陈锡联带来了更大的战斗任务。当日军占领了临汾,试图切断我军的交通线时,邓小平决定让陈锡联带领769团去解决这支敌军。在这场战斗中,陈锡联冷静指挥,设下伏击圈,将日军的辎重部队一举歼灭。邓小平对陈锡联非常欣赏,称赞他不仅能“吃肥肉”,更能“啃骨头”,而陈锡联也多次完成了邓小平交给的重要任务。
“三陈”中的第二位将军是陈赓,他以外向的性格和广泛的人脉关系著称。邓小平非常欣赏陈赓的才能,认为他既能做情报工作,又能亲自指挥前线,是一个真正的文武全才。早在黄埔军校时期,陈赓就展现了非凡的能力,蒋介石曾对他十分看重。抗战爆发后,陈赓成为了129师386旅的旅长,在与邓小平的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在百团大战中,邓小平和陈赓并肩作战,协同作战摧毁了日军的铁路运输线。随着战斗的升级,日军开始使用毒气弹攻击八路军,邓小平和陈赓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在战斗中,陈赓亲自指挥386旅的战士,最终在邓小平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。为了给部队减轻伤亡,邓小平给予了陈赓很多帮助,指引他如何组织火力,确保部队成功防守。
在生活中,邓小平对陈赓的关心也非常周到。陈赓的第一任妻子早逝,直到1942年他遇到了傅涯,邓小平才亲自担任了媒人,撮合他们结婚。陈赓的婚事在129师的全员支持下顺利成婚,邓小平也亲自担任了证婚人。
此外,邓小平、刘伯承和陈赓等将领在太行山的艰苦日子里,带领部队和当地群众一起开荒种菜,为部队和百姓解决粮食问题。太行山的百姓对他们的勤劳和亲民形象赞不绝口,流传着一首歌谣:“自古兵匪是一家,不是抢来就是抓,如今八路军到咱村,一不抢、二不抓,一针一线也不拿,还把白菜送咱家,刘邓部队人人夸!”
建国后,邓小平依然十分关心陈赓的身体状况。陈赓因为早年被敌人囚禁并受刑,身体状况一直不好。尽管如此,陈赓仍坚持工作,直到身体状况恶化。最后,在邓小平、毛泽东等人的劝说下,陈赓去上海休养,但不久后便去世,享年58岁。邓小平感到非常惋惜,认为陈赓本应在更大舞台上有更多成就。
至于“三陈”中的陈再道,邓小平在80年代的裁军问题上最为心疼。1977年,邓小平复出后,中央军委邀请陈再道重返军队担任铁道兵司令员。陈再道年事已高,但依旧为了国家稳定而勇敢出山。由于铁道兵的任务已经完成,邓小平最终决定将其并入铁道部,实施百万大裁军。这一决定让陈再道十分不舍,但邓小平以国家发展的需要做出了艰难的决定。在邓小平的劝导下,陈再道最终理解并支持了这一决定,帮助顺利完成了裁军工作。
这三位将军,陈锡联、陈赓和陈再道,不仅是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,也展现出了对国家的深厚责任感。正因为如此,邓小平与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并且一起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